青春期的孩子,管的越多,孩子越差!送你四大绝招,让孩子服管
六岁之前,父母的唠叨和话语都是黄金,十二岁之后,父母的话语就是垃圾。
孩子小学时还乖巧可爱,进入青春期后越来越不服管。
孩子拼命挣脱我们的控制,我们拼命想找回“一切尽在掌握”的状态。
对于孩子的叛逆,我们焦虑、伤心。也正是由于很受伤,孩子一不听话,我们才会疼,才会有各种情绪情感扑面而来。
我们越不愿意揭开这些伤疤,就越看不懂孩子的叛逆。
青春期孩子发育的重心,其实在于他们的头脑。
进入思考的年纪,他们开始批判,经常分析自己、他人和身边的世界。
青春期的孩子,除了生活里的真善美,开始留意到身边的丑陋、不公和人性的缺点。他们几乎对所有的事情都持否定态度,他们对事情的批判会毫不留情、犀利准确。
为了探索自我,他们会尝试不同的行为方式,所以给我们的感觉就是:情绪化,行为多变。
一时很自信,清楚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一时很迷茫,干什么都提不起兴致。一会儿像个学究,一会儿又吊儿郎当。
通常进入大学之后,也就是到了青春期的末尾,孩子们慢慢学会了接受现实,并渐渐从抱怨不公,转而变得积极融入新生活。
所以,我们要相信,孩子的行为不是针对我们的,不是故意让我们难堪生气的,他只是在探索自己,去了解这个世界,或者通过一些言行,希望被他的朋友们接纳。
我们要做的,不是关注让我们烦恼的表面问题,如衣着、顶嘴等,我们要透过孩子表明的行为,去发现孩子内心对独立人格的追求,并在他们抱怨的话里,理解他们的正面述求。
“你知道什么?”,是否意味着孩子其实需要你的支持和认可?
“你烦不烦?”是否在表达他感到受伤?
“别再老问那个女孩子了!”是否意味着“我需要隐私,我需要更好把控我自己的生活”?
作为青春期孩子的父母,
如果我们总是怀着抱怨的态度或者对孩子期待太高,只会把孩子推得更远。
如果我们为了让孩子坚强成长,有意疏离他们,只会关闭孩子原本和我们顺畅沟通的通道。
不论我们的孩子是五岁还是十五岁,妈妈都可以和孩子保持亲密,多多拥抱他,让他保持柔软的内心,并让他知道,妈妈会一直支持他爱他。
爸爸不仅仅要做孩子的朋友,还要和妻子分担养育和引导孩子的责任。
不要只做轻松的慈父,把难做的部分如管教孩子、家务劳动、监督作业、为孩子做出选择等等事情统统交给妻子。
过度干预,会削弱孩子的自主管理能力。
许多家长在孩子上中学之后,仍然认为孩子还小,不懂得安排自己的活动。
仍然像对待小学生一样“关心”孩子的生活,从收拾书包、整理房间这些生活小事,到催促孩子写作业,无不参与、无不干预,有时甚至直接替孩子作决定。
久而久之,孩子变得越来越依赖父母,变得不爱动脑,懒得思考,懒得操心,自主管理的能力自然得不到锻炼和提高。
过度奖励,会破坏孩子的内在积极性。
有些家长秉持“少批评多表扬”的教育理念,认为表扬和奖赏能够让孩子更自信、能够帮助孩子养成良好习惯。
但是,奖励用得不对,也会产生负面效果。
家长如果总是将奖励作为激发孩子做事的手段,孩子以后做任何事都会渴望得到奖励,就不会重视做事本身带来的乐趣和成就感,也不会彻底地投入,进而对某种行为或学习逐渐失去内在的动力和积极性。
不少家长爱子心切、护子心切。
食堂饭菜不合胃口,直接找校长要说法。
同学关系处不好,去找年级主任要求调班。
发现孩子有了玩得来的异性朋友,立刻让班主任“棒打鸳鸯”。
孩子在学校受了委屈,在老师面前又哭又闹;孩子犯了错误,在老师面前认错求饶。
殊不知,在这样无微不至的保护中,孩子渐渐失去了为自己负责、为自己的选择负责、为自己的学习和生活负责的机会。
家长要逐渐对孩子放手,对孩子少一些控制和干涉。
充分相信孩子的能力,尊重孩子的意见,让他们有更多的机会根据自己的兴趣和好奇心去自主安排自己的学习和生活。
同时,也应该允许他们失败,给他们尝试错误、并改正错误的机会。
校内作业要让孩子完全自主安排、自主完成。课后和课外学习,家长可以协助、指导和督促。
这样能使孩子获得自我控制感,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自我管理的决心和意志。
急于插手、急于纠正,就会使孩子思想上和行动上都产生依赖感,不愿也不敢探究未知的事物。
对孩子充分信任和放手,重视孩子的自由意志和独立思考,并不意味着孩子就可以我行我素,也不意味着对规则的轻视和抛弃,而是允许孩子拥有有限的自由。
家长要给孩子明确自主的范围,什么是可以适当放宽的,什么是需要限制的,什么是必须严格遵守的。
比如作息,家长应该和孩子一起确定能够保证孩子充足睡眠的上床时间和起床时间,绝对禁止因为赖床而跟老师请假,推迟上学时间。
如果放纵下去,精神状态就会出现问题,变得懒散和无所谓,更不可能勤奋和刻苦了。
因此,家长要加强监督,和学校密切配合,帮助孩子强化规则意识和日常规范,养成良好习惯,让孩子明白“越自律才能越自由”。
家长要多使用内部奖励,少使用外部奖励。
孩子通过积极地探究和了解周围世界,通过成功的自我管理,由此产生的自豪感和成就感,本身就是对孩子奖赏,此时家长如果能够及时肯定、及时鼓励并给予情感和精神上的支持,这种奖励就是内在奖励。
相反,家长为了让孩子做某事而给予物质上的承诺和奖赏,就是外部奖励。
比如,晨跑时家长鼓励孩子坚持跑完1000米,并在跑完后肯定孩子有毅力、能吃苦,就是一种内部奖励。
如果家长承诺孩子跑完1000米就可以买一双新跑鞋,就是一种外部奖励。
外部奖励变成了贿赂和交换,会削弱孩子自身的能动性,分散他的注意力,使他觉得自己的行为是由这些报酬和奖励引起的。
孩子会更多地关注行为的结果而忽略行为本身,很容易对某种行为或学习逐渐失去兴趣。
要进行内部的、积极的归因,不要外部的、消极的归因。
有些孩子考试没考好,回到家就抱怨某老师不会教,或是说自己不是学习的料,这就是典型的外部的、消极的归因。
这种归因方式往往会造成推卸责任、逃避现实的不良影响。
学习态度、学习方法、认真、努力与否等,是自己可以调节控制的因素,这种归因不但是一种内部归因,也是一种积极归因。
这样的孩子学习动力必然是充足的,偶尔成绩不如意也会在日后积极作出调整。
孩子出现外部、消极归因的苗头,家长一定要高度敏感并及时引导,不能任由孩子推诿责任,否则孩子的责任心会逐渐淡漠,慢慢变得对自己的学习不想上心、不愿负责。
青春期(12岁-18岁)的孩子自尊心较强,听不得重话,一言不合就离家出走,甚至做出不计后果的事。
孩子伤透了我们心的时候,我们更要勇于面对伤痛,揭去伤疤,正视伤口,从改变自身开始,改变沟通方式,话要少说,点到即止。
要学会“换位式”交流,先表示能体会孩子感受,然后再提出建议,全程没有批评也不强迫。
比如孩子早恋,可以先夸孩子有喜欢的人或被人喜欢是一件很幸福的事,接着说下自己当年也曾有过这样的经历,和孩子站在同一阵线,然后再给出建议,孩子自然容易接受。
此外,面对青春期孩子较强的自尊心,我们还要学会示弱。
比如让孩子帮着修下电脑,手机有些功能不会让孩子教教,家务活请孩子帮帮忙等等,都是很好的一种示弱方式,能让孩子收获一定的成就感。
让我们从改变和调整自己开始,把青春期不服管的孩子,管得朝气蓬勃,充满向上的生机与活力!
声明:文章来源于网络,初中历史尊重原创作品,如存在文章、图片使用不当的情况,请随时与我们联系(QQ):442293978